大规模刺激措施易放难收 全球经济复苏需探索一
原标题:大规模刺激措施易放难收 全球经济复苏需探索一揽子改革措施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令全球公共卫生遭遇危机,更是打乱了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甚至一度令世界经济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年初至今,全球决策者为了抵御危机和扶助经济,不仅推出了激进的货币宽松措施,同时出炉了大额的财政刺激计划。其中,财政措施注重于帮助居民家庭和企业减轻支出负担,维持居民家庭和企业的收入,而货币措施则注重于增加流动性。在多国“大手笔”的货币财政刺激之下,世界经济已经在第三季度出现明显的回暖迹象。然而,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10月以来欧美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再度来袭,这使得未来世界经济企稳复苏之路不得不又多出许多“荆棘”。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研究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高级研究员费兆奇表示,为了破解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困境,各国大体上仍旧是货币和财政刺激等多管齐下力促经济复苏。这些救助举措短期内稳定了经济,避免因为疫情出现剧烈的经济下滑,是很有必要的。但与此同时,历史经验表明,欧美等国家采取的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是易放难收,这种单向的刺激对经济带来的长期风险值得重视。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一揽子的经济改革措施,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在改革的进程中辅以适度的宽松政策(包括货币和财政政策)。
\r\t\t\t\t\t\t\t\t\t![\"\"](https://n.sinaimg.cn/spider20201110/75/w500h375/20201110/c3d7-kcunqzc4536927.jpg\)
图“说”新闻
全球大幅加码货币财政刺激
综合来看,为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冲击,今年以来不少央行相继采取降息、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增加流动性,为金融系统提供有效支撑。除了货币政策外,也有许多国家积极出台包括减税、投资、再融资等在内的一系列财政扶持政策,以提振经济。此外,还有部分国家,由于本国政策空间有限,向IMF等国际组织寻求帮助。
“这些救助举措短期内稳定了经济,避免因为疫情出现剧烈的经济下滑,是很有必要的。”康勇表示,同时这些救助措施对稳定社会、保障民生、避免贫富差距加大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往往带来的冲击更大。例如,美国劳工数据显示,收入最高的25%人口目前的就业情况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收入最低的25%人口现在的就业情况比疫情前还低了20%多。所以,经济救助政策尤其需要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和生活水平。
“从三季度的宏观数据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出现了企稳的迹象。随着第二波疫情的快速蔓延,疫情对实体的冲击还将延续,但随着各主要经济体对医疗资源调动能力的增强、组织恢复生产能力的逐步积累,以及辅以各种宽松政策的刺激,疫情对实体的冲击力度将在边际上逐步减弱。”费兆奇表示,具体来看,在需求端各种刺激政策的拉动下,美欧日等经济体的消费支出已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但供给面(如就业、产能利用和工业生产等)的恢复却相对滞后。这就决定了至少在短期层面,财政政策要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问题在于,多数经济体的财政政策均面临越来越多的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疫情之下税基的大幅下降与财政支出的大幅增加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二是全球债务水平屡创新高,从中长期来看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三是美国的两党政治使得财政刺激方案已沦为政治博弈的工具,财政救助方案不断缩水并错过了最佳时期。
经济刺激副作用难忽视
对于这些“大手笔”的经济刺激举措,各界褒贬不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金融协会(IIF)等机构的最新报告均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衰退以及债务风险发出警告。与此同时,包括印度在内的不少国家由于债务和经济状况恶化,已经遭到多家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降调。IIF报告指出,2020年第一季度,随着各地实施防疫封锁,全球债务激增至创纪录的258万亿美元,同时负债水准持续上升。IMF也预计,在今明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造成的累计损失将超过12万亿美元。目前公共债务与全球GDP之比已经超过100%,且已超过二战结束时创下的纪录水平。IMF呼吁,各国政府在借入更多资金以缓冲经济受疫情冲击时要谨慎行事。受到疫情冲击的各经济体在经济复苏过程中,仍需要找到恢复可持续财政平衡的途径。毕竟虽然持续财政支持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各国却不能忽视债务风险而盲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