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推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

12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刊文总结2018年全球经济发展。文章表示,2018年初,全球经济增长势头较强,然而随着投资者信心减弱,经济增长也逐渐放缓。展望2019年,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全球经济发展放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全球经济形势。第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受2017年全球制造业和贸易增长的影响,2018年初全球经济增长较为强劲。但随着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前景的信心减弱,工业生产和贸易增长有所放缓。第二,美国利率逐步上升,美元走强。由于减税和财政扩张刺激了市场需求,美国经济在2018年快速扩张,且美联储继续实施加息政策,美元升值。第三,融资成本攀升。受到全球金融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以及美元升值等因素影响,部分新兴经济体承受较大压力,外部融资成本上升。但总体看,各经济体融资成本上升的幅度差异较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作为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实施高关税政策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受到消极影响。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主任罗宾·尼布利特(Robin Niblett)在展望2019年国际关系发展时表示,美国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正驱使欧洲形成更为独立的发展政策。鉴于中欧两个市场之间的深层贸易联系,以及在跨大西洋多边合作中存在的明显分歧,欧洲各国政府正在与中国就若干关键多边倡议进行合作。欧洲各国政府希望中国继续参与二十国集团。

综合施策推进可持续发展

12月21日,世界银行官网刊文表示,在2018年即将结束之际,当前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处于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低点。但极端贫困人口呈现更为聚集的趋势,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极端贫困人口持续增长,由1990年的2.78亿人增至2015年的4.13亿人。世界银行认为,气候变化可使极端贫困人口增加,而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的机会窗口正在关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提出,到2100年,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内,将使百万人在2050年前避免因气候风险致贫。此外,还将缓解水资源紧张、全球海洋渔业捕捞量缩减等问题。若要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内,则需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实现低碳转型。未来政府部门应支持绿色能源发展,增加气候相关投资,帮助民众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英国雷丁大学金融学副教授纳菲斯·阿拉姆(Nafis Alam)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危机10年后,世界许多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实现持续增长,但金融体系和监管机构依旧面临金融风险挑战。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影子银行等因素依旧威胁未来金融市场发展。阿拉姆认为,为避免下一次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各国未来应携手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尽管类似《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等法案的监管改革使金融体系更具弹性,但相关法案未能重塑金融业。此外,如果监管政策相对宽松,银行则更可能承担过高风险。相比于出台新的监管规定,金融监管部门更应关心如何严格实施有关规定。金融监管者应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并努力避免风险过度集中。一些信用评级机构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目前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对其进行追责。此外,监管者也应防范金融传染,避免高风险产品之间金融风险的传导效应。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12亿人获得了金融服务机会,但目前仍有大量人口因资金缺乏等因素无法获得金融体系提供的服务,因而难以参与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发展具有极大包容性和扩展服务范围的潜力,未来政府部门以及国际组织应推进金融包容性发展,以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世界银行在《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中强调,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对高技能的需求逐渐上升,而人力资本投资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使劳动者完成技能升级。

驻伦敦记者 赵媛

(中国社会科学报伦敦12月25日电)

作者简介

姓名:赵媛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