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研究
    主页 > 综合新闻 >

细读 |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大分流》一书的中译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作者彭慕兰系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其大部分著作围绕着中国和比较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及政府的形成等展开研究,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本书以生态学视角和全球史观对十九世纪以来的欧洲崛起进行了再阐释,通过作者新颖的比较研究,为我们理解世界经济史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回答的问题是:在19世纪的世界经济大分流中,为何是欧洲得以崛起?作者依靠可靠的史实与详实的数据,将西欧与中国、日本、印度等文明放到了同一标准上进行比较,从多个角度对西欧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评判。以全面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作者对19世纪出现的“欧洲奇迹”进行了再反思,指出工业化之前的西欧,与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备文化和制度上的“优势”。工业化发生在西欧,是地理的偶然因素引发的技术爆炸、海外资源的输入和与其他地区共有的生态危机三个方面共同作用下导致的。因此,“欧洲奇迹”与其说是欧洲文明的胜利,不如说是上帝的馈赠,欧洲文明并不比其他文明优越,其他文明也有实现工业化的潜力,只是没有这么幸运罢了。作者将19世纪世界经济的大分流放到了全球视角加以考察,对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在作者笔下,欧洲不是“特殊的”,她只是恰巧获得了机会。

在研究思路上,作者强调的是全球史观和比较研究。作者将西欧理解成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单一存在,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在本书中,作者利用统计数据与各种历史事实,对西欧和各个地区之间在人均寿命、市场限制、营养摄入、土地利用、劳动力流动性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了全方位的比较,通过细致的比较,西欧的“优势”被不断的消解,破除了“欧洲奇迹”的神话。与此同时,作者还突破了传统比较研究中,将整个国家作为比较对象的研究范式,取而代之的是不同文明体系之中发达的“核心地区”和欠发达的“外围地区”之间的对应比较、各地区基于不同方面多维比较、不同因素对生产力贡献的比较等不同的比较维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比较的全面性与公平性。这样的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上,具有创新价值。

全书分为引言、无数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从新风气到新经济?、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附录五个部分,其中引言交代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和论证方式,引言之后的正文部分则是落实到各个具体方面的比较,最后的附录则提供了作者的比较材料和数据依据。

一、研究起点:突破欧洲中心主义

作者认为,解释欧洲崛起时,我们往往会不自觉的陷入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之中,将欧洲和亚洲做比较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欧洲作为比较的标尺。诸如“为什么亚洲没有发展成欧洲的样子?”这类问题,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不管是亚洲还是其他地区,他们实际上没有必要以欧洲的发展路径为指导,相反,面对欧洲独特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应该问的是:“面对共同的生态危机,为什么欧洲没有走向亚洲的集约化模式?”作者认为,这样的思考思路有助于我们摆脱先入为主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

作者开篇便对学术界主流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作者认为所谓“欧洲奇迹”这一称呼本身就是就是一个人为创造的神话,欧洲真正实现突破的地区仅仅是西欧,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突破,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而学术界对于西欧崛起的解释,无外乎是以下两种路径:其一,从西欧内部出发,力图解释机械化大工业发展之前,欧洲人在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早期准备,强调欧洲本身的“独特性”;其二,以马克思的“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为代表,对西欧之外的外围地区,尤其是新大陆的殖民地对西欧崛起的影响,给予的充分的重视。针对以上两种解释,作者认为都是是有所不足的。作者承认欧洲发展有其内在因素的作用,但是认为“它们只有在欧洲拥有海外资源特权所规定的背景下才能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