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过于依赖中国?德企CEO:这种说法错误,会
编者的话:“不在中国的风险大于在中国的风险”,西门子公司前总裁冯必乐曾经这样总结许多德国商业领袖的口头禅。过去几十年,无论是像大众、戴姆勒这样的巨头,还是如“螺丝大王”伍尔特一般的中小型“隐形冠军”,中国市场对于它们而言一直是希望的灯塔。路透社曾评论称,德国经济能够甩掉1990年代被戴上的“欧洲病夫”的帽子,能比其他国家更快地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复苏,这其中都有与中国贸易关系紧密的助力。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德国第二季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然而,德国国内近年来不断掀起有关“是否过于依赖中国”的争论,且持“肯定”意见的声音逐渐占了上风。“这种争论在特朗普政府两年多前对华发动贸易战后愈演愈烈,最近达到高潮,”德国汉堡中国问题学者德莱赫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相关争论对德国乃至欧洲政治的影响不可小觑,但争论的结果最终需要经受市场经济的检验。”
寻找替代方案与“不依赖中国就没有未来”
“对中国危险的依赖”“新冠肺炎疫情让德国企业更加依赖中国”“中国陷阱——对德国公司产生的后果”……最近,类似标题的文章在德国主流媒体频频出现。“没有其他西方工业国家像德国这样依赖中国,关键行业尤其如此。”德国《商报》近日发文列举称,在对华出口中,汽车及其零部件占总额逾1/4,机械约占1/5,电气工程、光学产品等在对华贸易中也正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在华投资的德国企业有近6000家,构成DAX指数的30家公司在华共设立近700家子公司。
就从中国的进口而言,数据处理设备、电子和光学产品去年占据总额逾1/3,其中包括德国工业的重要基础产品电子元件。另外,中国在电动汽车电池技术、人工智能开发和5G移动通信标准等方面已成世界领军者。“德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中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主任费尔伯迈尔曾这样说。
《商报》感叹,就在20多年前,中国几乎没有对德国经济发挥显著作用,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2007年,德国对华出口总额为300亿欧元,去年这一数值增加了两倍多,达到960亿欧元,仅次于美国和法国。今年第二季度,中国从德国进口了总额近230亿欧元的货物,首次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
通过列举一个个说明中德贸易联系紧密的数字,德媒想要传递“依赖单一供应链和市场具有很大风险”这一信息。“其实从2016年中国首次成为德国的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开始,相关话题就受到一部分人的关注,因为这意味着中德的经济依存度已达到相当深的程度。但那时候,这种争论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出发,在企业界几乎没有这样的声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3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表示。
不过最近,“过于依赖中国”的担忧蔓延至经济圈,在政界似乎也达到了顶点。在上月中旬参加的一场企业会议上,西门子公司总裁兼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凯飒要求,德国企业在亚洲寻找更多的可替代方案。他提到越南、印度和印尼,称尤其是印尼可以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德企应该像过去在中国时那样提高印尼的劳动力技能。
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同一场会议上呼吁德企不要“太依赖中国”。她表示,目前德国对东亚的出口占对整个亚洲出口额的75%,其中中国市场就占据一半。德国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认识到,德国过于依赖单一的供应链,例如在中国疫情流行的高峰期间,我们在卫生防疫品方面出现了短缺”。
对于上述提议,德国经济界也有反对的声音。“我们认为,未来10年最大的增长将来自中国,”戴姆勒集团CEO康林松表示,“说我们过度依赖中国是错误的,这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遇。”
“不依赖中国,意味着德国汽车没有未来。”被称为德国“汽车教父”的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费迪南德·杜登霍夫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依赖不依赖是市场决定的,而不是政治家可以“决策”的。在欧洲或美国这样的饱和市场中,1000名居民拥有500至700辆汽车。在中国,车辆密度大约为每1000名居民拥有100辆汽车。中国中产阶层日益富裕,因此该国市场潜力巨大。到2020年底,中国汽车年销量有望达到2000万辆,远超美国(约1600万辆)和欧洲(1200万辆)。
据德国《经济周刊》报道,2020年第二季度,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占到其全球销售53%的份额,戴姆勒为45%,宝马是44%。中国是德国三大车企最大的市场。